
中东的紧张局势再度升级,这回的对手换成以色列与也门的胡塞武装。局势看起来像是被一连串相互牵引的动作推向新的烈度,外界也对这场区域冲突的走向感到担忧。两方都在以色列与也门之间的地缘线索上互相牵制,试图用各自的“硬实力”来换取战略上的优势。
据以色列方面透露,他们派出空中力量对胡塞武装控制的首都萨那展开打击,目标定位清晰:总统府所在的军事基地、周边的电力厂以及关键能源设施都在清单之中。胡塞武装方面则承认遭遇了袭击,称已有至少6人死亡、86人受伤,现场情绪和混乱程度显然不容乐观,救援与应急处理工作在紧张推进。
以色列空军公布的战果信息显示,此次行动动用了约10架战斗机,作战距离极远,最远的支援点与基地的直线距离接近两千公里。这并不出人意料,因为以色列位于红海北岸,而也门位于红海南端,两地相隔的距离本就超过2000公里。这样的远程打击,一方面出于让对手措手不及的考量,另一方面也伴随着高风险,但美方提供的空中加油支援让这一切变得可行。
不过胡塞武装也非软柿子。他们的导弹与无人机能力在近年里不断增强,最新迹象显示仍具备穿越2000公里红海水域的能力,能够对以色列的本-古里安机场等关键节点发动打击。以色列方面则指出,最近一次胡塞武装的导弹攻击中,导弹弹头内部竟装有多种弹药电子装置,撞击时能引爆并扩散破坏,若属实,意味着对方的导弹战术已从“瞄准打击”向“高破坏力组合攻击”方向迈进。此类说法若为真,表明胡塞武装的导弹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,不再只是追求命中,而是致力于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。
展开剩余54%此前胡塞武装还声称,在红海地区首次使用自主研发的高超音速导弹,成功袭击了以色列在红海活动的“MSC SARAH V”号船只。他们的发言人表示,今后还将公开导弹发射视频,以证明这款导弹不仅命中精准、射程远,而且具备强大威慑力。此举显然是为了在对等对话中提升话语权与信心,也让地区安全局势更加扑朔迷离。
面对以色列如此大规模的空袭,胡塞武装显然没有退缩的意思,反而明确表示将继续对巴勒斯坦提供支持,尤其是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动作日益频繁的背景下。这一立场不仅回应了来自伊斯兰世界对巴勒斯坦的声援诉求,也为胡塞武装在区域内的行动提供了额外的道义与实践支撑。
就此而言,胡塞武装对以色列的攻击动机相当清晰: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行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批评与压力,尤其是内塔尼亚胡政府公开追求“更大以色列”的目标,以及对“占领加沙”的表态,引发了广泛的质疑与抵制情绪。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,胡塞武装选择以更强硬的姿态回应,显然是想借助对巴勒斯坦的支持提升自身在区域内的谈判筹码。
如今,内塔尼亚胡已批准以军继续推进对加沙的控制行动,并多次强调要“击败哈马斯”的决心。哪怕哈马斯提出停火,如今的军事现实也让以军无意在短时间内放缓动作。加沙局势因此愈发混乱,民众日常生活陷入瘫痪,国际关注点也因之而更加聚焦于冲突的走向。而与此同时,胡塞武装正借加沙局势东风,进一步加大对以色列的军事压力。
本质上,这是一场“连环效应”的博弈。以色列力图扩大在加沙的控制力,胡塞武装则以对巴勒斯坦的持续支持为外衣,与以色列在多层面展开对抗。两方各自有着明确的算盘和操作手段:以色列凭借美国的强力后盾与高端装备,展开远距离空袭;胡塞武装则不断升级导弹与无人机技术,直接瞄准以色列的关键目标。未来的发展走向仍然难以预测,但可以确定的是,中东地区若要实现真正的长期平稳,恐怕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与更多的外交努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